尽管已经85岁高龄,博白县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王腾金,并没因此停下他“痴迷”了几十年的老本行。为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他在家中楼顶地板上摆满了几十个大花盆、水桶,用来比对研究每一个花盆里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他的执著,蕴含着对土地的深情和热爱。
作为我国水稻育种的重要基地,玉林的几代水稻育种专家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水稻矮化育种,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了水稻由高秆到矮秆的革命,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品种。
配图
王腾金作为其中的一员,先后选育成功多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常规良种及不育系、恢复系等,特别是优质不育系博a的选育成功,为我国华南稻作区配育优质、高产、高抗感光新品种创造了重要条件。他领军的团队登上了广西科技最高领奖台。
“过去,种粮食就是为了能够吃饱,追求高产、稳产是主攻目标。”玉林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古彪介绍,当年,育种专家通过大量的试验,相继选育出“包胎矮”“包选二号”,实现了世界上水稻育种由高秆到矮秆的一次重大突破。
玉林市农业科学院的育种专家韦裕廉带领课题组参加了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攻关组,筛选出强优势的“ir24”“泰引一号”两个恢复系,为水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配套强优组合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创造了重大科研成果。为此,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在1978年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1981年获得国家科技特等发明奖。
如今,韦裕廉已经80多岁,回忆起过去的奋斗历程,他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但是能为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做点事情,我们感觉很值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能吃到品质更高的稻米。事实上,提高稻米品质,也是玉林育种专家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配图
2002年,经过多年多代系圃筛选,玉林市农业科学院的育种专家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晚籼优质稻新品种“玉晚占”,当时被评为广西米质最优、食味最好的品种之一,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
近年来,玉林的育种专家还培育出了玉丝6号、玉美占、家福香1号等十几个优质稻新品种。而每一个品质优良种子诞生的背后,都是他们历经数年、苦心钻研悉心培育的智慧结晶。
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玉林市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3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60万吨以上,是广西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实现“吨粮田”的地级市,粮食单产稳居广西第一。目前,该市正大力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创建和粮食高产示范片建设,水稻产业正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
作者:闭初健 梁 华
来源:广西日报